当前位置:丹尼小说>女生耽美>缆镇语录> 心 月(附录《道德经》第一章解读)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心 月(附录《道德经》第一章解读)(2 / 3)

。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
【通行本】: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,名天地之始;有,名万物之母。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。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 〖帛书本〗:道,可道也,非恒道也;名,可名也,非恒名也。

〖通行本〗: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

【大义】:天道(宇宙、世界运行变化的底层逻辑)是可以用言语表达的。

但是,天道并不是一个简单机械的规律,它是按照一个复杂模型处于不断运行变化中的,并不是人们所误解的永恒不变。如同人类要认识一个新事物,最快捷、26有效的方式总是首先要去抽象命名它,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去简单命名的,但是,所有的命名其实都是对事物的简单化、概念化处理,这样,势必会丢失事物的许多属性、内涵或外延,所以,看待这个事物的角度不同时,又或者该事物发生了变化后,可能当初对它的命名也就该发生变化了,这样,关于它的命名也就不该是恒定的。

因此,它又反证了“道可道也,非恒道也”,因为道是处于不断运行变化中的,所以,为了更快捷地认识它,只能勉强以“道”来命名它。

【阐述】:这句话如果按通行本《道德经》进行解释,是非常容易出现歧义的。

比如,“可以说出来的道,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”,再有,“道可以说,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;名可以起,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”,意思完全相反的两种解释,从字面上看来,却各有各的道理,怎么办?!

好在还有帛书本,“道,可道也”,多了一个“也”字,可以明确这是一句判断句,因此,上述的后一种翻译是正确的。

但是,这种翻译多半是出自于初中语文老师之手(或者是水平相当的专家),为什么呢?因为它完全照着字面进行翻译,简洁是够简洁了,可《道德经》这么一本抉奥阐幽的哲学经典,这样的简单翻译其实已经严重偏离《道德经》的本义了。不像是一个哲人的警世之言,倒

像是一个乡间老太太饭后消食的絮叨。

粗略统计,古往今来,对于《道德经》的注释达到三千余家,里边不乏大哲鸿儒,高山仰止一般的存在。我之所以也敢参乎进来,当然并不是自认为高明,而是我觉得自己对于老子《道德经》的观察角度是异于旁人的,那就是我对于老子及其《道德经》的独特定位——这是一个窥破天机之人,留下的唯一著述。

这本经典里,或许藏有关于宇宙与世界真相的更多线索。

至少到目前为止,我没有看到任何注家发现这个视角,这就是我敢于注解《道德经》的唯一原因。

其实,对于现在的我而言,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——这不是一个有了确定结论后的愉快论证之旅,而只是有了一个假想后的探索之旅、危险之旅。

或许,我可能随时中途搁笔,那是因为我发现自己的假想犯错了;又或许,我终于顺利完成了它,但我确保不会将它公诸于众,只在少数有缘人中寻求理解与同情。

“道”是老子(亦是道家)最重要的思想概念,因此将它摆在开章的第一句27第一字,这是可以理解的。在我们的教科书中,关于老子的“道”,大致解释为“天地宇宙万物变化的内在规律”,这种解释非常接近了,但是老子的“道”则是超验性的,这个“道”是先于宇宙自然而存在的,甚至它直接就是宇宙自然万物的造物主。因为时空的概念完全不同的缘故,低维的世界根本无法完全理解高维的事物,而在高维的视角下,低维世界是瞬息万变的(天上方一日,人间已千年),比如我们引以为傲的“万里长城”,其存在已数千年,但在高维的视角看,那不过是以微秒计算的时间长度,根本也无从去命名它。

这情况类似于我们借助于激光显微镜,观察那些方生方死的单细胞生物,我们不会去命名它们的童年、青年、壮年和老年,我们只会随意性地采用一个编码,去命名它们完整而短暂的一生,如:KNC6——5285A 型。

所以,《道德经》的起始第一句,或许可以解读为有两个不同的视角:一个由我们仰视高维世界:道,可道也,非恒道也;另一个由高维俯视我们:名,可名也,非恒名也。

宏观与微观、低维与高维、所指与能指、时间与空间、本体与存在、运动与静止……,短短的四句话,包含了诸多哲学思考,这才是老子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。

这并不是我故弄玄虚。我想再重申一遍:老子是唯一窥破天机并留下文字的人,而他的本意又并不想为我们直接揭示真相,所以,我们只能简单地判断,无论如何,他的文字中应该会藏有蛛丝马迹。

基于这个理解,我可以负责任地说,如果你轻松就读懂了老子,那么,你肯定就没有读懂老子。阅读《道德经》,必须要有一种解密密码般的过程,或许之意这样才有可能去贴近《道德经》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