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章 第十七章(直播))(2 / 2)

下人都记得婉儿的。”

宣政殿前,李隆基转头看着张说,怒视之。

眼睛中原本的满意是一丝不剩。

他并不言语,就这样带着盛怒看着张说。

此时,他若是说直接让张说把他的序文改掉,那便真是成了天幕之中说的那个,往自己脸上贴近的小偷了。

至于强行挽尊是什么意思,他不知道,但他觉得,那也不是什么好话。

李隆基看着张说,希望他识趣一些,尽早将序文的这句话给改掉。

张说依旧垂眸,脖子都未缩一下:“臣所拿到的诗集,确是太平公主整理过的。”

姚崇和张说是死对头,他虽然乐意看到张说吃瘪,但此时,天幕已经将此事说出,那么这就成了众人皆知之事。

文集编撰,便是为了供人阅读。

改了序文,那么翻开诗集的每一个人都能看到。

若陛下此时再令张说将序文改掉,那才是真正的难以堵住悠悠众口。

因此,姚崇本着一心为李隆基考虑的态度,此时也和张说站在了一处。

李隆基看到姚崇,发昏的脑袋才得片刻清明。

是的,婉儿的诗集编撰完成之后是要供天下文人观看的。

若在此时改了序,那才是真真正正的小人了。

【给大家盘一下这个时间线,婉儿是死于公元710年的唐隆政变,太平公主是在公元713年死去的。】

【也就是说,太平公主死前,始终记得婉儿,她不仅自己记得婉儿,还想让天下人,全部都记得婉儿。】

【这里大家又疑惑了,史书上不是记载,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关系不怎么样吗?】

【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影视剧,都把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拍成死对头,她们争权力,甚至是争男人,针锋相对,水火不容。】

【这便要从唐隆政变开始说起了。】

听到这里,李隆基心里一个咯噔。

怎么回事,怎么还讲起了唐隆政变?这是要把他整个人都掀飞了吗?

真完蛋啊,天幕不会什么都知道吧?

一千三百年后,这么长的时间都过去了,真的什么细节都能知道?

不可能吧,他杀掉上官婉儿是故意之事,瞒的好好的呢,他杀的不是上官婉儿,是韦后一党!

宣政殿前,文武百官的脖子都要僵掉了。

这个他们真的不是很想听。

唐隆政变,陛下联合太平公主一手发动的政变,真的是他们能听的内容吗?

听天幕的意思,还并不是点到为止的讲讲,而是要大讲特讲啊。

既然要大讲特讲,既然要讲上官婉儿,要讲太平公主,自然也就避免不了讲到陛下与太平公主争权,太平公主争败而亡。

这等皇室秘闻,他们是真的不能听啊!

但是天幕不管,天幕就是要讲。

【唐隆政变发生于唐龙元年的六月。李显在神龙革命之后,纵容妻子韦氏手握重权,朝政向韦氏集团倾斜。韦后大肆打压神龙政变的功臣张柬之、敬晖等人,培养自己亲信,政混乱不堪,甚至于安乐公主也生出了当皇太女的心思。】

【在唐隆元年,李显暴毙而亡,矛盾就彻底激化了。一时之间流言四起,多数人认为,是韦后母女二人杀了李显。韦后扶持李重茂登基,改元唐隆,想要临朝摄政。】

【这时,相王李旦的儿子临淄王李隆基,登上了历史舞台。】

【平心而论,李隆基在唐隆政变的表现可圈可点,从准备、反应速度到寻找联盟的盟友,都展示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所应当具备的素质。】

【从韦后摄政到唐隆基举兵发动政变,仅仅经历了十九天。】

【与韦皇后相比,当时尚且还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实在处于劣势。】

【当时韦后算得上是挟天子令诸侯,不仅如此,她还调了五万的府兵入京。府兵加上禁军一共六个最高级别的将领,这六个全部都是韦家的人,或者是韦家的女婿。当时,朝堂之上的宰相,也是韦后的人。】

李隆基抓住了重点。

嗯?

成熟的政治家?

嗯!成熟的政治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