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译,其中多数还是参酌旧本重出的,纯粹的初译本只有十一会。
《宝积经》
小本《宝积经》是《大宝积经》中的一品,原名叫“迦叶品”,后来为了与第二十三“摩诃迦叶会”区别开来,所以改名为“普明菩萨会”。
大本《宝积经》就是以“普明菩萨会”为核心,将主题思想相近的几部经典汇集在一起形成的。小本《宝积经》,中国前后译过四次,四个译本名称不同,都是小本《宝积》的异译。
根本正观
小本《宝积经》是继《般若经》之后出现的大乘经类之一,内容比《般若经》更为丰富。不过基本理论仍然不离《般若经》的思想。全部分为十六门,都是属于大乘教法。
其中谈到了大乘出家,即戒律的问题;谈到了定慧学。更值得注意的是提出了大乘的一个重要思想——“根本正观”,指出大乘应该用般若去观察一切。
具有智慧,就能掌握判别正与不正的方法,从而使他们的理论超出了单纯的空观,提出了“中道”的概念。
中道在正观中的运用
“空观”原对“实有”而言,“实有”固然不对,可是将“空”作为实有也不对,只有离去“空观”、“实有”的两边,方能行于“中道”。
“中道”的概念,原本在部派佛学时期也会偶尔谈到,可是将它固定在“正观”方面运用,则是从小品《宝积经》开始的一个重要思想。
小品《宝积经》还特别指出:“宁起我见如须弥山,不执空见如芥子许”。
“有见”很坏,但“有见”走向极端,即使大如须弥山,也还有办法破除;如果执着有“空见”,那就不可救药了。可见,《宝积经》的思想比“空观”进了一步,它破“空”破“有”,提倡“中道正观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