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1章 河东就食(2 / 2)

长平长平 楚秦一鹤 1558 字 11个月前

其于河东,其人焉得待毙若此焉?汝观皮氏四千户,虽皆老弱,饿毙者才几人?皆以病殁也。”

由于要走的人太多,既无法登记,也不能按时发出节符,更没有足够的船只,所以人数被压下来:每天只限五百人,修路的工作还要继续。

每天走五百人,但来的人每天还只有几家,大部分路途较远,或遇到其他障碍,一时难以回来。

蒲坂内全力炒粟,几乎所有会炒粟的女人都被征召,包括刚来的家庭中还有劳动能力的女人。魏县已经不再往这边运粮了,张禄借用了盐商的办法,让四个旧县的商人往这里运粮,用盐来支付。大体上一石盐可以收购到五石粟——在解县,一石盐连一石粟也买不到。

第一批进入皮氏的上郡人以老弱为多,皮绾让他们中的一部分,由皮氏的商人带领,牵着牲口运盐运粮,行商的范围不限于河东境内,曾经还进入汾水中游韩国的领地。买来的粮食是民间的存粮,不影响官府的库存。皮绾还买来了大量幼畜,交给这些移民户蓄养。这些移民通经商或畜牧的人很少,皮绾只能以服役的名义,让官商和虞人带着。

由于皮氏-汾阴一线目前位置紧要,而且每天还有大量的人员要过河回上郡,张禄决定先沿着黄河修通汾阴-蒲坂一线的道路,既便于得到皮氏和汾阴的粮食,又方便民工过河回家。

整整二十天,道路从蒲坂修到汾阴。而这时,聚集到夏阳津准备过河的家庭也多了起来。张禄果断停止修路,调集起所有的船只运送家属过河,其他人则在道路附近搭起简易的草棚,安顿这些人。虽然由于户数较多,每十家过河后,只能分享一鼎稀粥,但每个人脸上都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。张禄和公大夫领着郑安平等人一个个火堆走过,一一和他们交谈几句,安慰他们,告诉他们饿了多天,一定不能吃饱,只能稍稍喝点粥,特别是孩子,父母一定要控制着,不许他们猛吃。大家都爬下磕头,口里说些感恩的话。张禄指着公大夫道:“是则汝郡大夫也,非其人也,汝焉得至此!”这些人又一起给公大夫磕头。公大夫心想,我这口锅算是背上了!

从蒲坂经汾阴到皮氏,沿着黄河岸边有二百多里,不过十日,已经密密麻麻地建起了上万座草棚,临时安置从上郡过来的移民。而这十日中,又有五千人渡过黄河,去上郡接自己的家眷。张禄让三县的县令迅速丈量土地,安置移民,移民安置工作由皮绾负责。自己则领着剩下的三千多民工继续修路。——凡有家眷到河东的,可以免除劳役,根据各县的安排,编成乡里,择地而居;开荒种地,饲养牲畜,或贩运货物;女人则在各县或舂、或织、或炒粟、或采摘。一下子多出这么多人,沿河三县立时繁荣兴旺起来。

只剩三千多民工修路就比较慢了,一天还修不至二里地,而从蒲坂到猗氏,沿涑水而上,有一百五十余里。张禄拒绝了公大夫征回上郡民工的请求,坚持让他们先在河东安好家,好像修路反而不是他的主业似的。

又过了几天,再回来的民工中已经有家人饿死在邑中或路上的。越往后,这样的悲剧越多。后来者撕心裂肺的痛苦,被先行搭好的草棚和温暖的粟粥所安慰。周围的家庭都是从上郡过来的移民,无论认识不认识,大家都有相似的伤痛,可以相互慰藉。看到更早的移民已经聚家成邑,聚邑成乡,分配了耕地——虽然是一片荒芜,大家心中充满了希望。

公大夫偶尔也到这里看望大家,但他明白,共同的经历已经把这些人凝聚成了一个新的人群,并且对河东产生了归宿感,他们再也回不去上郡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