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五十章 棉花推广(2 / 3)

道:“是我所说的非洲绵吗”

“应该是的。”

王曾说道:“确实是与我们本土的棉花不同的品种,而且这东西南北朝的魏朝时期就有种植,唐朝便已经是作为比较贵重的棉质衣物出现。”

王随也走了过来道:“老夫翻遍史料,竟发现唐朝还曾经推广过这种棉花,在河北河南尝试过种植,但似乎都种不活。”

“其实汉龙以前说起这种棉花的时候,老夫也曾经记起过这物品。特意去翻找了史料,发现从南北朝到唐朝,也不乏在内陆种植,可这种东西只能种在西域。”

盛度侧过头来问道:“兴许河北有些地方还能够找到少数棉花的种植区域,甚至大批量种子也有,可它真的能在中原种活吗”

如今大宋也并非一成不变,像朝廷下令让西北范雍与青塘开设互市,并且大量收购西域棉花种子。

青塘的位置就在后世青海西宁市一带,由于宋朝时期西域被西夏阻隔,导致中原和西域断绝往来,棉花虽然在南北朝就传入,却并未在中原推广。

而青塘恰好就是古“丝绸之路”南路和“唐蕃古道”的必经之地,在西夏断绝了西域往来之后,宋朝依旧可以通过青塘与西域沟通。

所以赵骏前段时间提出多跟青塘进行商贸活动,以粮食、食盐、武器、铠甲等青塘需要的物资,换取马匹、牛羊、棉花。

现在终于有了效果。

只是众人却对赵骏推广棉花的事情表示怀疑。

主要是中国古代其实就有本土棉花,叫做亚洲绵,这种棉花产量低、种植困难,从西汉开始,就只有在广东、海南等沿海地带有小规模种植。

而南北朝传入的是非洲绵,这种棉花产量高,适应力强,也是明代朱元璋进行全国推广的棉花品种。

但作为棉花,同样需要热量丰富、光照充足、水源充足、土地肥沃四个主要条件。

所以即便传入中国,也依旧没有立即适应。

唐朝就曾经尝试过推广,在黄河中下游流域种植,可惜失败了,种不活,即便种活了,产量也不高,经济作用不大。

因而大家不明白这东西到底应该怎么推广才行。

赵骏听到众人的话,笑着摇摇头道:“唐宋时期棉花并未大规模推广开,主要原因是小冰河时期,唐朝中期开始,气候变冷,降雨线南移,北方日益干旱、严寒,使得棉花难以种植。”

“我记得汉龙以前倒是说过,汉末和明末都是因为小冰河时期而灭亡,这小冰河时期是何物”

吕夷简也来了兴趣,想起了当初赵骏说三易回河的时候提起这事。

赵骏解释了一下什么是小冰河时期,随后说道:“唐朝的这次小冰河时期是第三次,第四次要到明朝,也就是说,我们刚好赶上了一个不错的时代,正处于第三次小冰河时期结束,需要到五百多年后才会有第四次小冰河时期,这会是我们高速发展的一个机会。”

“若是如此,那岂不是至少五百年内,大宋各地都会风调雨顺”

王曾睁大了眼睛。

“想多了。”

赵骏白了他一眼道:“该有的天灾还是会有,只是北方气候没那么冷,北方的农作物产量不会突然大幅度下降而已。”

蔡齐抚须说道:“那这样的话,是否就说明河北、陕西等地方,又能够继续耕作了”

“是的。”

赵骏点点头:“只要解决了西夏和辽国的威胁,陕西与河北将慢慢恢复。”

现在大宋的情况是,由于关中地区在唐朝开垦过度,导致关中地区接近荒芜,人口非常少。

河北由于跟辽国离得太近,人口大量南下迁移,地方上以军屯为主。

根据史料记载,当时整个陕西加半个甘肃的秦凤路、永兴军路两个路加起来,人口才八百多万,且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地区,关中盆地人数不多。

河北两路,河北东路、河北西路加起来,也不过六百多万。

而在唐朝时期,河北有一千多万人。

反观江浙地区,人口已经突破了两千万。河南、京畿、湖广以及四川人口都在千万以上,黄河以南显然已经成为人口的主要聚集区。

这里面有两个主观原因,一是西夏与辽国边境,民众南迁。二是第三次小冰河时期,北方农作物产量下降。

但宋初第三次小冰河时期结束,所以要是能解决西夏和辽国的威胁,河北与关中就能够重新修建水利,也不是不能重新开垦出来。

听到赵骏的话,王曾沉吟道:“若是能重新开垦关中与河北的话,那就实在是太好了。”

“同样第三次小冰河时期结束,就意味着棉花可以种植了吗”

王随也问道。

“是的。”

赵骏点点头:“不过还是应该先适应为主。”

吕夷简纳闷道:“为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