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二十四章 东方一极战略(2 / 3)

一行人边走边聊,很快到了观稼殿。

赵骏把电脑打开,鼠标连点了几下,点开的是一张平面的世界地图。

他的笔记本尺寸不大,屏幕只有十四寸,众人不得不围在一张八仙桌上,然后把脑袋凑了过来,看着那份地图。

“这世界地图我们看过很多次了,今天是要讲世界吗”

王曾问。

赵骏笑道:“是也不是,你们看整个世界地图,能看出些什么东西”

世界地图上标注的是后世国家情况以及地理分布。

晏殊沉思道:“你以前说过,世界分为七大洲,华夏处于亚洲中的东亚。我们与西亚之间,被高山和高原阻隔,这就是为什么华夏古代一直只能在西域徘徊的原因。”

“是的。”

赵骏点点头,指了指青藏高原说道:“高原地区海拔高,容易缺氧,且补给困难,在元朝以前,汉人都不愿意开拓西部,最多是抵达西域。到了西域边境又会遭到昆仑山、天山等山脉阻隔,难以往西进。而北上草原又太寒冷,不适合开垦,所以古代社会,汉人一直局限于东亚这块大区域内。”

“为什么会这样呢”

盛度立即询问。

“因为农耕文明的特性。”

赵骏解释道:“草原不能耕种,农耕文明自给自足,缺乏像欧洲那样地小贫瘠,必须出海才能讨生活的环境。再加上古代社会生产力不足,科技发展水平低,如果距离太遥远的地方光靠人和马,可能要长途跋涉好几年。”

“汉唐时期,西域有丝绸之路。那些商人都是中亚阿拉伯世界的中间商,他们从遥远的西欧,将当地的特产带到东方,再将东方精美的瓷器、丝绸、茶叶带去西方。”

“阿拉伯人变成两地的中间商,是因为在石油没有成为工业血液之前,阿拉伯世界土地贫瘠,资源有限,不得不走陆地贸易。”

“而汉人就不需要这么辛苦,他们有得天独厚的大平原,有耕种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产人口,汉人可以原地耕种获取食物。而不必像古代欧洲、中亚的人一样,必须走出去才能生存下去。”

“所以千百年来,受限于农耕文明的发展,汉人就只能生活在这么大的圈子里,很难向外扩展。”

“草原民族就不一样了,哪里有草场,哪里就有牧场。因此铁木真崛起之后,一路能够向西打到欧洲去,就在于草原民族不像农耕民族那样有局限性。”

这些东西算是后世历史学界以及人类社会学家公认的原因。

欧洲古代其实也非常落后。

封建制度下,土地兼并严重,百姓生活过得水深火热,不得已很多欧洲人就必须出海找出路。

这种情况持续了几百年,随着欧洲殖民者慢慢殖民非洲、中亚、南亚、美洲等地,在当地找到了大量的资源回去,就更进一步刺激了出海的热潮,从而出现了大航海时代。

而汉人虽然在持续两千年内一直保持着科技优势,但出海的动力严重不足,再加上古代交通、信息、运输等方方面面落后,维持一个庞大的帝国就已经很不容易,帝国常常伴随着内耗加剧,更别说出海了。

所以很多人以为中国是科技落后于西方,这才被西方超越。实际上还是因为大环境影响,加上东亚在地缘上其实处于一个比较封闭的情况,不管是陆地还是海洋,与西方接触太少,才导致落伍。

否则要是没有青藏高原,没有东南亚的热带雨林,没有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,印度、东南亚以及中亚地区大概率会被汉人王朝征服。

特别是以明初时期的情况,也必然能够赶得上西方正在鼎盛的大海航时代。

听到赵骏的话,王随笑道:“伱不会希望我们将来像草原民族一样,去北方草原上生活吧。”

“那倒不至于。”

赵骏笑道:“我今天是打算分析一下目前大宋应该做的战略格局,从地图上分析大宋未来的出路在哪里。”

“你说。”

赵祯听得入神,便开口道:“谈谈你的想法。”

赵骏说道:“在后世新时代,我们这个世界的整体战略格局,主要有三大理论。一是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,二是马汉的海权论,三是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论。”

“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,假设欧亚大陆是一个世界岛。”

他说着在电脑屏幕上的欧亚大陆画了一个圈,然后继续道:“那么谁掌握了这个世界岛,就掌握了全世界。因为这个世界岛占据了全球绝大多数土地、资源、人口,相比之下,在欧亚大陆外的美洲、非洲、澳洲就属于边缘地区,而欧亚大陆的中心,就是中亚。”

“你想将来占领中亚”

吕夷简诧异。

“这倒没有。”

赵骏摇摇头:“麦金德是英国人,所以他的思维方式是以欧洲人的思维方式去想。欧洲与中亚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