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一章 我背后有高人(2 / 3)

范党的年龄其实都不大,他们普遍在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,之所以以范仲淹为首,是因为范仲淹年龄和官职都是最大,在朝堂的地位也比较举足轻重。

但这并不代表范党全都唯范仲淹马首是瞻,只能说他们与范仲淹是好朋友的关系,有一举改革大宋各种弊端的宏愿。

因此简单来说,所谓的范党其实是一群朝堂上有锐意改革之志的年轻中层官员。

未来仁宗中后期,他们也成为仁宗一朝的宰辅中坚力量。

富弼进来后没有理会欧阳修,而是向坐在主位上的范仲淹拱手说道:“希文公。”

“嗯。”

范仲淹点点头道:“坐吧。”

众人各自坐好。

欧阳修又是第一个说话道:“希文公,咱们这次大胜,就连谏院都拿到了手里。下一步,就由谏院群起上书弹劾吕夷简,看他下不下来!”

“嗯,彦国现在知谏院,执掌谏官,我们正好可以用来攻击宰相!”

蔡襄也说道。

“会不会太冒失了些官家只是让希文清扫了一些吕党中下级官员,吕夷简、宋绶地位稳如泰山,显然官家并不希望他们被罢相。”

余靖迟疑道:“若是我们执意继续弹劾吕夷简,怕是会引得官家震怒啊。”

“怕什么。”

欧阳修向来都是胆大包天,当即说道:“就是因为官家太顾念旧情,才让吕夷简这厮专横朝政,此人已为权相,李斯赵高不过如此,若是不能罢相,大宋国家危在旦夕!”

“嗯,有道理。而且谁不知道彦国与我们同气连枝,官家让彦国执掌谏院,很有可能就是想利用我们来牵制吕夷简,只是因为吕夷简毕竟是老臣,”

尹洙也说道:“彦国,过些日子,你就马上弹劾吕夷简吧。”

众人都看向富弼,现在富弼也已经成长为打垮吕党举足轻重的重要力量了。

历史上范吕这场党争持续了数月,最终以范仲淹、余靖、尹洙、欧阳修、蔡襄等人被贬出汴梁,吕夷简获得大胜作为结束。

但现在却与历史上完全不同。

因为这一次范党并未遭到清洗,反而吕党中下层的谏官力量得到了毁灭性打击,在朝堂上的话语权减少了许多。

最重要的是宋代谏院十分特殊,这个机构属于舆论机关,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。

当时在朝廷中设立谏官和御史,通称台谏。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;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,供皇帝参考,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。

宋承唐制,但宋与唐的谏官制度却有所不同。唐代谏官属门下省,即由宰相负责统辖,是宰相的喉舌,所以唐代谏官成为相权的力量。

而宋代朝廷把谏官分为左右谏议大夫、左右司谏、左右正言,设立谏院,谏官再不属宰相管理和荐举,由皇帝直接亲擢。

这造成谏院权限很大,对朝廷百官的任用及各种政事都可讨论,提出意见,规谏朝政缺失。

谏官在谏院有知无不言、言无非罪的风气,常常和宰相的意见相左,自此谏院成为皇帝监督朝廷官员的重要工具。

如今富弼被调回汴梁,知谏院,就属于执掌谏院,虽然加上他开封府推官的职务,也就是个从六品级别,可谏官素来职小权大,与明朝给事中一样都有不小的能量。

把范党一名大将调到谏院这个重要的位置,众人猜测,官家显然是有意钳制相权的打算,所以决定立即起事,利用富弼的能量开始对吕夷简展开攻击。

但听到众人的话,富弼并未立即做出回应,而是看向范仲淹道:“范公,你以为呢”

范仲淹沉吟片刻,反问道:“彦国,伱有什么想法”

“我觉得官家这次举动很奇怪。”

富弼说道:“虽然看似裁撤了不少吕夷简的门生故吏,但皆是中下层,如侍御史韩渎、谏官高若讷、刘介等,并未损伤根基。而且即便裁撤的台谏官员,充任者除了我以外,其余上任者并不与我们交好,这可不像官家要对吕夷简动手的迹象。”

“好像也是。”

被富弼提醒,余靖皱起眉头道:“若官家真想让吕夷简罢相,我等皆可以入御史台、谏官院,到时候群起而攻,即便吕夷简脸皮再厚也该自己罢相了,怎么就彦国回来了”

范仲淹轻笑着摇摇头:“这并不奇怪,官家向来都是这左右摇摆的性子,若非......”

欧阳修纳闷道:“若非什么”

“没什么。”

范仲淹摆摆手。

他心里很清楚,如果不是赵骏的话,他现在已经被贬去饶州了。

那位官家一直都是那么举棋不定。

赵骏说过,历史上范吕之争持续了数月,官家拿不定主意,但最后还是吕夷简在官家心里的地位高一筹,让范党被贬出京师。